2024-11-14 02:49:08

不能把老龄化归咎于人口政策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翟振武    发布时间:2016-01-20 20:55    点击量:915    

  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一次历史性调整,至此,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如何评价独生子女政策对我国人口、家庭和经济社会的深远影响?独生子女政策是导致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吗?“全面二孩”又将如何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

  “十三五”放开全面二孩晚不晚

  解放新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得到频频点赞。但对于政策出台的时间一直有多种声音,如有人认为,早就该全面放开二孩了;但也有人认为,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只隔了两年,似乎快了点。对此,您怎么看?

  翟振武:“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基于几方面原因:

  第一,生育政策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会虽没明确讲全面放开二孩,但“逐步调整完善”的说法意味着“单独二孩”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也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是下一步的目标。如果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曾经发出一封对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控制当时人口过快过猛的增长,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公开信中说得很清楚,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只是一个暂时的人口政策,将来人口形势缓解了,就可以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0年。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具体生育政策不是“永久不变”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不意味着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具体政策不变。

  事实上,早在1984年中央就发了7号文件,对我国计划生育具体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当时提出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把生育政策定在一个群众能够接受、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当时我国农村生育政策实行了重大调整,此后,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一个半孩子的政策,即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话可以再生一个。在“单独二孩”政策之前,我国生育政策的概况大致是35%左右的人口实行一孩政策(主要是城市)、53%左右的人口实行一孩半政策(主要是汉族的农村)、约9.7%的人口实行二孩政策、不到1%的人口实行3孩及以上政策。正是在这种人口政策体系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生育率下降到了2.1水平以下,2000年以后稳定在1.7左右,目前在1.6左右。

  第二,人口形势出现显著变化。

  从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来看,之前的人口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7亿多人口的基数上,每年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2900万,净增长人数高达230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人口总量为13亿多,年出生人数仅1600万左右,年净增人数大概650万—700万。相比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增长率仅是当时的五分之一。目前人口净增长率为千分之5,这个数字已经和发达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基本持平。

  但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缩减、家庭小型化等现象出现,一些人口结构的负面影响显现。这些都要求适时地调整生育政策。

  总的来说,我国生育政策要在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取得平衡。这次生育政策的调整是比较及时的,也是循序渐进和具有科学性的。而从未来人口政策变化趋势看,“全面二孩”政策会相对稳定一段时间,这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是有利的。

  老龄化是全球性人口难题

  解放新论:有人认为,老龄化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独生子女政策与老龄化究竟是何关系?

  翟振武:不管生育率基于什么原因下降,是自然的过程还是政策干预的过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会出现老龄化。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如欧洲、日本、韩国、美国都受到了老龄化的困扰,他们从来没有实行过我国这样的计划生育,也没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按照联合国的说法,老龄化是全人类普遍的不可逆转的一个人口现象。只不过有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已经发生了,有的国家正在发生。

  不能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全部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客观地说,即便不搞独生子女政策,中国老龄化依然会出现,只不过是早点还是晚点、速度快点还是慢点的问题。即便不考虑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育水平不可能总是保持在6左右,必然是会下降的。例如,伊朗过去也生4个、5个孩子,但现在综合生育率下降到2点多;蒙古生育率也在显著下降。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展望未来,“十三五”时期我国老龄化问题相对平稳,预计真正的老龄化高潮将在2022年开始到来。老龄化程度与出生人口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上世纪50年代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开始增加,1959年至1961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出生人数下降,从1962年开始我国出现人口出生高峰期,当时一年出生2900万到3000万人。所以,就目前老龄化速度而言,现在至2018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会有所提速,到2019年会降速,到2022年之后再度提速,等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那批人进入60岁,我们的老龄化速度才会开始减慢。

  根据预测,我国老龄人口达到高峰是在2040年左右,为4.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数字比美国人口总量(3.2亿人)还多。未来,我们确实会面对老龄化程度加快的趋势,老龄化形势也相当严峻。但不能说,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老龄化。相反,某种程度上,未来出现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50—60年代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后生育率没有及时跟随下降造成的,或者说,是因为当时没有及时搞计划生育造成的。

  新政能否产生新“人口红利”

  解放新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形势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化?能否产生新的“人口红利”?

  翟振武:我们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头五年内我国平均每年会增加300万左右人口,平均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万左右。它有几方面积极影响:

  第一,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预测,不放开二孩,20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为35%左右,全面放开二孩,2050年老龄化程度大概能下降到32%、33%,降3个百分点左右。缓解老龄化程度、降低老龄化速度,会使我们赢得更多时间应对老龄化挑战,在物质上、制度上有更多时间做准备。

  第二,增加劳动力数量。2012年我国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十三五”时期劳动力数量基本上不再下降,2022年劳动力人口再度出现比较快的下降。根据预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到2040年左右劳动力大概能增加3000万至4000万。这对经济长期增长潜力有正向作用,对预防劳动力过快下降伤害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也能为我国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更多时间。

  就“人口红利”而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绝对数量会增加,未来15年后劳动力数量也会增加,但不能说“全面二孩”可以延长“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充沛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优势。国际上,普遍以总人口抚养比,即(儿童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来测量“人口红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抚养比低于50%,就意味着其进入了“人口红利”获利期或“人口红利”窗口。“全面二孩”实施以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会增加,但在15年内增加的都是儿童人口,所以,在一定时间段内,“全面二孩”不会对“人口红利”有帮助。

  人们谈“人口红利”,其实不仅仅是想了解人口,更是想了解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有怎样的积极影响。概括来说,放开二孩会减缓老龄化程度、减慢劳动力降速,但不能改变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总体趋势。不能说放开二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对人口结构总量变化、面对经济增长潜力等问题,需要从人口政策方面寻求对策,同时也应当从多方面发力。例如,要真正应对老龄化、解决老龄化问题,还要靠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加快创新步伐,加快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等。

  实现预期目标应制定配套措施

  解放新论:要真正达到国家调整人口发展进程,优化人口结构等战略目标,单纯出台“全面二孩”政策还不够,还需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生育二孩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例如有专家就提出,能否把一部分治疗不孕不育的费用纳入医保。对于配套措施,您有何建议?

  翟振武:配套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关键是让生育成为人们能承担得起、更能够按照自身生育意愿去做的事情。对此有几方面建议:

  第一,家庭生育的支持政策、补贴政策。比如,适当延长产假。

  第二,妇女就业的保护政策。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应当通过一些具体政策保障妇女就业和职业发展。

  第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例如,增加妇产科医疗资源;增加幼儿园数量,尤其是家门口就能有幼儿园、托儿所,而不需要开车半小时才能到,降低照料孩子的时间成本等。

  第四,制定适当扩大家庭规模的鼓励政策。比如,按家庭征税,以促进和老人住在一起或住在附近,家庭规模大了,照料孩子就更容易。再如,新加坡买两套紧挨着的房子,可以享受贷款优惠。总的来说,目的就是使家庭的规模适当地大一点,恢复家庭生育、养育的功能。(记者 李小佳)

  (原标题:不能把老龄化归咎于人口政策——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